上個世紀 80 年代,我國的閥門制造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為了提升我國閥門制造業自主研發能力,我國開始組織骨干企業引進國外閥門同類產品的設計、工藝等先進技術和加工設備,到目前為止,我國國內閥門生產骨干企業已能按 ISO 國際標準、DIN 德國標準等國際標準設計制造各種閥門,部分廠家的產品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我國閥門的配套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閥門的質量上還不夠穩定,如跑、冒、滴、漏現象在國產閥門中經常出現。
閥門是利潤率低的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就閥門市場的分布,主要是依據工程項目的建設,閥門的**用戶是石化行業、電力部門、冶金部門、化工行業和城市建設部門。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具有一定規模的閥門企業有 2000 余家,大多數分布在江浙及中原一帶。由于產品技術含量要求相對較低,因此,競爭更為激烈。
但機遇總是與挑戰并存,在面臨激烈的挑戰的同時,我國閥門產品也面臨好的發展機遇。
1、產業結構的差距
我國閥門生產企業規模過小、產業集中度過低。但這其中多為低層次、小規模、家庭作坊式的企業,年銷售收入達500萬元的不足500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僅有十幾家,市場份額在前10名企業的企業市場占有率之和僅為8%~9%。由于產業集中度過低,造成了技術落后、低價競爭、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等諸多不利因素,使得如此龐大的中國閥門市場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名牌。
2、整體產業鏈條的差距
作為一種機械設備,球閥廠處于整個產業鏈條的下游,包括鋼鐵、密封材料、以及機械加工等行業的發展水平都會對閥門的技術參數產生重要影響。鋼材的強度、延展性、抗腐蝕性直接影響閥門的抗高壓、抗腐蝕能力;密封材料的生產水平決定了閥門所適用的介質和能承受的壓力;機械加工的精度更是影響接口密封、閥頭與閥座密封等級的重要因素。而在我國,這幾方面的技術同國外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由此也導致了國內閥門生產企業在生產高檔次產品時,受到相關技術的制肘。